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矿区美人养娃日常[八零]第3节(1 / 2)





  “要我说啊,广全媳妇儿你就想开点,一家人过日子哪有不磕磕碰碰的?”

  卫孟喜低着头,心内冷笑,以前对她的打骂人格侮辱也就罢了,现在都要熬死她闺女了,还叫磕磕碰碰?不好意思,她卫孟喜就是记仇,非常记仇。

  “嫂子你看。”

  只见她抱过呦呦,将孩子薄薄的小破衣裳一掀,就露出一个青黄色的圆鼓鼓的大肚子来,肚脐眼突出,四周散开的是一根根青色的血管。

  “啊?”队长老婆傻眼了,“这孩子咋……这不是……鼓……”别人家的奶娃娃,即使营养不良,那也就是肚子瘪瘪的,这孩子脑袋和肚子大大的,其它地方却细细的,明显已经不是营养不良那么简单了。

  卫孟喜盖上衣服,把呦呦抱怀里,点点头,“对,就是鼓胀。”

  队长老婆对这个病一点也不陌生,据说旧社会时候,她奶奶就是因为这个病死的,一张脸又青又黄,听说最后是肚子给胀破了,有的说是肝病,有的说是胃病,还有的说是肠子上的问题,但她娘告诉她,其实就是活活饿的。

  况且,女人自个儿还有一个跟小呦呦差不多大的小闺女,白白胖胖招人喜欢,眼前这个却饿成大头娃娃,她眼泪都下来了,嘴里直骂陆家不是人——陆广全每个月寄回家20块钱,还有8斤细粮15斤粗粮的粮票,这么多东西何愁养个奶娃娃?

  卫孟喜知道,每月寄回来的钱,老婆子都存折子上呢,细粮舍不得吃,全换成钱存起来,只把粗粮兑出来糊口。上辈子的卫孟喜不是没想过办法,她想给丈夫写信告知自己和孩子的处境,可她那时候不识字儿,身上没有一分钱可以买邮票,更不可能打电话到煤矿去,所以陆广全这头老黄牛至死也不知道自己小闺女是给活活饿死的。

  “嫂子这样,能不能借我十块钱,我带呦呦上卫生所看看,再这么病下去,我怕……”她的眼泪忍不住。

  可队长家也没比别人家宽裕多少,顶多就是能吃饱而已,没多少余钱,更担心的是有借无还,毕竟陆家肯定不会认这笔账,要等卫孟喜自个儿能还得起,除非熬死老婆婆先。

  女人的犹豫再明显不过,卫孟喜擦了擦眼泪,沉默半晌,又试探着问:“那,能不能给大哥说一声,让他帮我开个介绍信回娘家,这看病钱我明儿回去借?”

  队长老婆立马松了口气,“嗐,我当是啥事呢,这还不简单,你等着,啊。”起身拍拍屁股出去了。

  卫孟喜的目的从始至终压根就不是借钱,而是介绍信。她知道以她现在这副没有任何信用背书的身份,谁借钱给她谁就是冤大头,她只需要以退为进拿到介绍信就行了。

  现在的介绍信是出门行走的必备材料,但凡是离开朝阳公社,衣食住行都得有介绍信。没有正当公事,大队部轻易不会给社员开,外省施行包产到户后,多的是农民跑城里当盲流,社会影响非常不好。

  如果她一开口就要求开介绍信,那势必会引起队长一家的怀疑,要是他们多个心眼找陆家人求证,今儿的苦肉计就白唱了。

  只有趁着苦肉计余温还在,借着他们的同情和怜悯,以退为进才能拿到介绍信。

  四个大孩子傻乎乎看着她,“妈你明儿要去姥姥家吗?”

  “可姥爷不喜欢你回去啊。”卫红吧唧吧唧嘴,她记得姥爷家在县里,有钱,有糖,还有罐头,“奶说了,姥爷看不上你个赔钱货回去打秋风……”

  才四岁的她,学陆婆子的语气,学了个十成十,口齿伶俐到令人惊叹。

  卫孟喜却心头一紧,都说祸从口出,上辈子卫红这张嘴就是祸害的根源,她谈了好几个对象最后都黄在她的嘴上,十六岁那年就因为怼了几个街溜子,差点被人……虽然后来公安及时赶到,没有造成身体上的实质性伤害,但人却被吓傻了,经常自言自语惊恐症发作。

  后来啊,好好个大姑娘就成了别人口里的“傻子”,嫁不出去的“老姑婆”,十八岁那年失足掉水沟里……

  幸好,还来得及。卫孟喜悄悄紧了紧拳头,她的闺女不嫁人也能有好日子过,更不可能再淹死在臭水沟了!

  她正想着得找个恰当的机会教育卫红,一直没说话的根宝忽然问:“介绍信是干啥的呀?”

  “介绍信我知道,不能吃!”卫东挺着胸膛,大声说。

  卫孟喜:“……”你可真是个大聪明,闭嘴。

  第4章

  纸笔和公章都在大队部,而队长家离大队部有段距离,等他开回来已经是半小时后的事了。

  卫孟喜接过来,故意倒着“看”得煞有其事,引得队长两口子暗暗叹气。

  也难怪陆老太觉着小卫配不上陆广全,这一个是文盲,一个是工程师,不是高攀是啥?

  卫孟喜用脚趾头也能知道他们叹啥气,她上辈子不就是这样一面被人夸“命好”,一面又被人说高攀,仿佛能嫁个陆广全就是她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可事实什么样,别人并不关心。

  队长只上到二年级,也不认几个字,这个点儿书记和文书又都下班了,只想尽快打发走卫孟喜,他就随便开一张空头的,只填上卫孟喜的名字,再加上陆广全之妻的身份而已,而用的也是很常见的浅蓝色钢笔,墨水印也很新。

  离开队长家,卫孟喜也不可能回家,表面是带着孩子在村口游荡,其实是在不动声色的熟悉环境,毕竟距离“上次”离开菜花沟已经几十年了。

  菜花沟是个大村子,所以生产队的规模也是大队,以前附近三个村子都只是它下辖的生产小队和中队,所以进出村子也有三个路口,她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哪个路口是上公社最近的,哪个是最难走的,哪个是遇到人最少最偏僻的。

  最近看见外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甜头,下头三个小队都想跟着搞,队上动不动就开会讨论,生产积极性空前低迷。

  “妈你看啥哩?”卫红垫着脚学妈妈张望,“也没什么鸭,妈你就告诉我呗,别告诉卫东,也别告诉花棒,我保准给你保密。”

  这个孩子最爱问长问短打听事儿,小时候看不是啥大毛病,可渐渐的她还学会搬弄是非添油加醋,以后的结局就是“祸从口出”的真实写照。

  此时不教,更待何时。卫孟喜严肃地说,“卫红,妈妈现在想的是能让咱们过上好日子的事儿,但暂时不能让人知道,以后你就会明白的,别人不愿说的事你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能总打听,知道吗?”

  卫红似懂非懂,但有点委屈,今天妈妈好像生她气两次了。

  “乖,妈妈不是责怪你,你只要记住,如果你做到了不瞎打听,我明儿就奖励你饺子吃,好不好?”

  果然,卫红眼睛一亮,“好,妈妈不骗人。”

  “不骗,但你也得说话算话哦。”

  小姑娘咬了咬嘴唇,“好,谁不算话谁是小狗。”我还要让全队人都知道妈妈是小狗,哼!

  终究是自个儿养大的孩子,她撅起屁股卫孟喜就知道她想拉什么屎,警告道:“咱们家里的事儿,不管是我的,你的,还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都不许往外说,你要做不到,饺子也别想了。”

  “别别别,我不说还不行嘛。”对于小小的卫红来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饺子,没有之一。

  也就是两年前妈妈刚带着他们改嫁到菜花沟的时候,刚巧遇上过年,陆家破天荒的吃了一顿饺子,让她念了这么久。

  卫孟喜心道:等着吧,饺子算啥,明儿我给你们弄笔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