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矿区美人养娃日常[八零]第153节(1 / 2)





  更别说平时卫孟喜每到上一批货快要卖光的时候,就能接到他的慰问电话。

  这不,要不是每隔半个月打个电话来矿区问好,他就不会知道卫孟喜盘算新店的事,就更不可能想到寄样选样的办法,现在也不可能从卫孟喜腰包里赚到钱。

  他的商业头脑很不错,难怪能早早的就在羊城租下档口卖文具。

  卫孟喜现在回想去年第一次拿货,他说减不掉,干脆把剩下的三十六块留着下次来再付的话,很有可能就是他主动留下的鱼饵,赌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赌她还会再去。

  有了这层人为制造的“信任”和“愧疚”,果然卫孟喜每次都只跟他拿货,砍价也不会砍太狠……唉,都是千年的老狐狸啊!

  跟他比起来,卫孟喜都不敢说自己有商业头脑,不敢说自己精于人情世故了,这位张老板才是牛人!

  话说回来,店铺紧锣密鼓搞装修的时候,卫孟喜又得发愁一个问题——招工。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听说她要招工,整个矿区就要热闹一个星期,知道她招工会优先考虑困难群众,可现在加工厂已经把大部分困难群众照顾到了,剩下的都是不那么困难的……于是,大家伙那是一个塞一个的,准备来个比惨大会。

  这不,这一次也不例外,她刚放出消息说要招工,当天晚上就有人提着鸡鸭鹅上门来了,她不让进门,不收礼,大家伙就开始说自家有多困难,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自己又没工作,巴拉巴拉……

  卫孟喜简直哭笑不得,大家都知道她会照顾老弱病残妇,但那是加工厂啊,看文具店的必须是李晓梅和胡美兰这样,年轻活泼有点文化素养的,去年郝忠梅那样的她可不招。

  “大家先回去,东西我不能要,咱们这次的招工跟以前不一样,具体要求明天我会贴到加工厂门口,大家可以相互转告。”

  虽然新店只开了两家,但她打算招五个人,加上胡美兰正好六人守三店,轮换着来。

  一个人守店,工作强度是不大,没啥重体力活,可工时太长了,整天耗在同一件事上,人的精神容易疲劳。

  两个人分早晚班守,一个月轮换一次,早班从早八点到下午两点,晚班从下午两点到晚八点,还能睡在楼上,都只用上六个小时,剩出半天时间想干啥就干啥。

  当然,中途还能自行商量换班替班,只要保证钱货交接清楚,店里有人就行。

  年轻人嘛,别整天只知道上班上班,外面的世界那么大,美好的事物那么多,就应该把时间腾出来,多出去玩玩。

  至于工资,因为工时短,也没啥强度,工资肯定不会有洗下水和跑业务的煤嫂高,但相比外头的普遍工资水平,也只高不低。

  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时间休息安排,又或者是工作内容,体面程度,哪一样但凡有一样都是难得的好工作……全占了,那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工作,谁能拒绝?

  正经国营单位新华书店,也没这么自由的!

  告示刚贴出去的当天中午,就有二十几个年轻人来报名,卫孟喜一看,哟呵,居然大部分都是煤矿子弟,而且还都是高中学历。

  以前是等着分工或者顶替父母工作,现在张劲松治下严厉,啥都要按规矩办事,不允许再出现开假证明谎报年龄学历的事,父母工作岗位只有俩,但孩子有四五个的,就轮不着工作,只能干等着。

  听说卫孟喜的书店招工,立马一窝蜂就来了,万里书店声名在外嘛。

  告示贴了三天,拢共有五十多个年轻人来报名。卫孟喜信守承诺,先在窝棚区里找,没找着符合她要求的,且大多数家庭都被她弄成了双职工,孩子成年的都结婚了,没结婚的都还在上学,还真挑不出来。

  于是,她就在这些煤矿子弟里挑了五个相对家境困难的,四女一男,先让胡美兰和李晓梅负责培训。

  经过两年时间的历练,现在的晓梅十分干练,对销售这一行,那是相当有心得,哪怕卫孟喜自己也不是她的对手。

  她培训出来的员工,都是三天就能单独上岗。

  1984年国庆节前一天,在欢欣热闹的锣鼓声中,卫孟喜的万里书店二分店三分店同一天开业。

  第84章

  跟以往的四次开业不一样, 这一次卫孟喜搞得轰轰烈烈,十分盛大。

  先是在店铺装修尚未完工时,就在店子周围挂上红布标, 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万里书店何时开业, 开业前五天所有文具一律八八折,通通八八折, 买满三十元还送一瓶墨水儿!

  买满五十元送价值两元的钢笔!

  附近的学生们老师们家长们,一抬头就能看见书店无处不在的广告。

  这还不算,新招聘的店员,卫孟喜还让他们直接去发传单。反正她现在跟印刷厂的人也熟, 一张作业本封面那么大的纸上, 加黑加粗写着开业时间地点和优惠,店员们穿着统一定制的白衬衫黑色西装裤和黑皮鞋,见人就发。

  金水市的各大小街道种满了梧桐树, 九月份的傍晚,吃过晚饭后, 男女老少们全都坐梧桐树下乘凉。

  店员们骑着自行车, 顺着各大小街道走, 一路都是乘凉的群众, 他们见人就发, 嘴巴又甜, 这个“阿姨”, 那个“叔叔”……很快, 也就是半天的时间,整个金水市就被他们发完了。

  金水市发完了, 可传单还有啊, 李晓梅就建议, 让他们上书城发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老板可是开着工资呢!

  于是,除了守店的胡美兰,其他五个人,又装了几百份传单杀省城去。现在两个城市之间距离越来越短,还开通了公共汽车,每半小时就要发一趟,人员流动十分方便。

  方便到他们今天刚发了传单,第二天就有书城市民拿着传单来问,是真的买满三十送墨水吗?

  卫孟喜一看,行啊,要是能把省城的流量引过来,那可是锦上添花!不就是多印点传单嘛,也花不了几个钱。

  这几个店员也够机灵,晓梅只是说去书城发,没说上哪儿,他们却无师自通的,专门去各大中小学门口,尤其是放学的点儿,拿几个饼子,灌一壶凉白开,就守在人学校门口。

  放学铃声一响,立马就开始发。

  只要是出来的学生,都必须人手一张传单,短短几天功夫,几乎整个书城市的学生群体中,都知道距离三十公里以外的隔壁市,即将开这么两家书店,当天有便宜可捡!

  也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万里书店是个啥,周末呼朋引伴来金水踩点,正巧踩到了人民路上的万里书店。

  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学生能一分钱不花从万里书店走出来。

  因为里面的东西,就没有一个学生拒绝得了!

  但凡是有人来过,书城市的学生群体就要被炸,于是源源不断的学生从省城坐车过来,虽然还没开始搞活动,但一分店的营业额呈现出了数量级的暴增。

  尤其星期天的时候,胡美兰和另外一个新店员压根忙不过来,她们还没开门呢,排队的学生已经把队伍排到隔壁卤肉店门口了。

  卫孟喜在矿区家里还睡懒觉呢,压根不知道也来不及被通知到店门口的情况。幸好晓梅机智,当机立断留下两名店员帮忙,发传单只去两个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