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帝王之友(重生)第221节(2 / 2)


  兆在军中这段时间也渐渐明白普通士兵的生活有多么残酷,他抬头:“我想驻扎在这里,我想要那些人付出代价,我也不想让大邺分裂。就算是普通士兵,我读过书,骑射都不错,怎么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底层。我想试试。”

  康迦卫瞥了他一眼:“这没法试,一旦受募入伍,你就不可能再做逃兵。到时候你违犯军纪被杀,你在战场上丢了命,我也不可能顾着你。你能活几天,就看你自己了。”

  兆沉沉的点头:“我了无牵挂,并不怕死。”

  康迦卫想说些什么,却又忍住,只道:“去找校尉报道吧,你的条件进了军中,最少也能有甲。以后什么路,真的要你拼了。只是名姓要暂改,你可想好了?”

  面对未来要迎来的生活,兆显然也没有多少期待,勉力笑道:“改姓万。万兆。”

  康迦卫点了点头,走出了营帐。

  几日后,一位识字读书且骑射优异的青年,成为了骑兵小队中的一员,罩上沉重的令人无法喘息的铠甲,随着浩浩荡荡的大队往太原的方向而去。

  如同这一年,大邺的大片土地上发生着种种变动,因此而改变的人并不在少数。

  蜀地成都府,关于允许民间报矿采矿的消息昭告天下,圣人提高了商税,却在成都率先开设了交引铺与榷货务。如此一来,商贾能插手的产业就更多了,舒窈是剑南道附近沸腾的不少人之一。

  离开江东到蜀地对于舒窈的产业虽然有不少损失,但她毕竟几年来积累了不少人脉,随着战乱一起逃至蜀地的并不止她一人,她不过十五岁,独自占有成都府内大片府宅庄园,手下能替她对外行商的亲信,已经有七八人。

  女子身份实在不适合当面与人谈事,她隐在幕后,不论是怎样的生意也绝不露面。

  府内,她此刻身上披着软被,正在榻上休憩,喜玉悄声走进屋内,秋初不算凉快,她居然还颇为奢侈的用着冰盆,股股水烟正在从屋内几个冰盆上缓缓沁出。

  喜玉收拾着桌案,回头看了一眼静静休憩的舒窈。

  本以为以家世与舒窈的相貌,她或许十三四岁就会早早嫁人,然而却看着离她嫁人的日子还有很远很远。这样容貌在长安都能数得上顶尖的姑娘,独自到江东又来蜀地,一个人手中捏着价值难以估计的庞大产业,天底下还没有哪个人配得上她。

  喜玉竟希望她永远也别嫁人。

  她这几年给舒窈做事,本就识字如今接手的事务也越来越多,望着舒窈折了的几张纸和卷宗,她粗略扫了几眼,心头一惊。

  身后,似乎是舒窈醒过来,眯着眼睛,娇懒的爬起来:“觉得如何?”

  “若是从官府的交引铺收生矾,到蜀地来炼矾,看起来倒是能有的赚头,打算收几成的量?”喜玉问道。

  舒窈伸了个懒腰:“九成以上,蜀地渐渐商贾聚集,练矾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产业,投出去七成家产也要把此事办成。”

  喜玉:“全都捏在咱们手里,是不是不太好,蜀地不知咱们一家,或许会在其他行路上排挤咱们。”

  舒窈笑:“就算是全笼在咱们手里,也不能对外显示如此。让下头人分开挂名经营,到时候再做出互相争利,势不两立的样子了。商贾之间互相不问产业,他们都会以为是对方开的。”

  喜玉笑:“五娘子倒是都想明白了。只是这件事——”她手中拿着那卷宗,犹豫道:“太冒险了罢,如今朝廷正要插手,怕是不会肯放给咱们。”

  舒窈扯着披帛爬起身来,拨了拨脸侧的碎发,道:“造船一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做的比朝廷好,怎么样从普通商贾,能正式入到朝廷眼里,就看此举了。不过不着急,未来这一两年,我都会主要忙这件事。有点凉,让人把冰盆端出去吧,我打会儿扇子。”

  喜玉连忙叫外头垂手等着的下人,看着舒窈打了个哈欠坐在桌案前,一只玉手翻看卷宗,另一只手打着一把嫩绿色的折扇,扇子用过许久,边缘有点陈旧的痕迹。

  喜玉是她贴身奴婢,自然知道这扇子来源,看她还在用,忍不住多望了一眼。

  五娘子消息一直准,她怕是早知道了睿王修逼宫失败,被烧伤后贬为庶人,流放出宫一事……

  她什么也没说过,也没感慨过,就好像是从不知道一样。

  舒窈忽然道:“给我磨墨,这里怎的有一处不太对。”

  她放下扇子,拿起笔,低头看向账目上几行细小的字,喜玉连忙从檀木盒中捏出细墨条,添水小心磨墨。

  阳光透过来,扇面上两只憨态可掬的幼猫,一如从前。

  第213章

  如今天下动乱最激烈的,便要数河朔了。

  山东附近几家势力都很壮大,而且站稳了脚步,只想着要再争一下靠近黄河最繁华也最重要的河朔。

  相较于夏季也慢慢过去伤寒最后一波爆发的结束,建康那尸骨埋田的周围州县终于迎来了一口喘息,战乱也渐渐稀少。

  此刻的崔季明正待在被围攻的元城。

  元城天降暴雨,这座小城内满是泥泞,如今这支势弱的军队蜷缩在元城、魏州这一代,虽说大将虽是世家出身,却是三流世家,手下势力并不广,如今的军队还有相当多刚刚加入的农民。

  附近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军、各姓手下的反叛军,围在河朔这四条河渠平行的平原上,十几支队伍大大小小的争着每一座城池,今日这支军队灭了,明日那支军队再四分五裂,像裴家这样山东的世家,也想要来夺取河朔附近的围城。

  主将赵弘敬,祖上最显赫也不过是幽州刺史,如今围困在元洲,踏在水里走过营帐之间的水汪,黑色靴子上满是泥泞,看起来更像是个抢掠来铠甲的匪头,他进了主帐,拂了一把铠甲上的泥水,还没解掉披风,就听见有小兵急急忙忙来报。

  “将军,他们终于抓到了那些起义的流民,他们果然有头目!人已经押到元城了!”

  赵弘敬立刻惊喜地站了起来:“抓到了?!他的人马呢,能有多少?”

  “咱们围杀之后,也就剩两百多人了,那头目不知道他们抢了多少东西,马似乎也不知道是从哪家马场偷来的,简直各个膘肥体壮!估摸那头目就是个偷儿出身!”小兵报道。

  赵弘敬一听还有不少骏马,连忙道:“走,那头目押到哪里了,我们去瞧瞧!”

  这一伙流民不断的在魏州一代游荡,虽然没抢多少赵弘敬手下的战马钱财,却仍然见谁都干啥,似乎是从黄河上游逃窜而来,一时为祸。如今打了三个多月了,对方面黄肌瘦的流民跟兔子一样,进退无影,边打边逃。赵弘敬实在是烦不胜烦,却又不能不管,渐渐看着对方好似每次都很有组织行事,渐渐觉得这帮流民,比自己手下某些招进来的兵好太多了!

  这种流民要的不就是钱么?击溃了俘虏后,再收编,给够了钱,指不定还能当前头的主力。

  于是他想要收编之意愈来愈盛,偏对方还丝毫不理会他的诚意,那个头目跟他们斗了几个月看起来更成熟了,也更难抓着了。赵弘敬觉得再不打下他们,对方马上就要强势起来占他的地盘了,而且眼看着越来越精,再不抓往后就抓不住了。

  派出了足有两千人的队伍,总算是把这个头目活捉回来了。

  赵弘敬到场时,一个青年正跪在泥地里,双手被反绑在身后的木桩上,旁边看押他的军士猛地踹了他一脚,青年吃痛,倒吸了一口冷气。

  赵弘敬站定:“就是你?!三个多月,不还是了落到我手里!早知如此,不如在我第一次与你说时投诚!”

  那青年抬起头来,笑出一颗虎牙,口音听起来就是河北一带:“哪有那么多早知道,早知道我就不往魏州来,去往北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