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帝王之友(重生)第304节(2 / 2)


  崔季明还没来得及找殷胥激动的说这件事,殷胥就先拖着她兴奋的要她坐过来与嘉尚同聊。这次会谈里头没有别的旁人,只有个耐冬在端茶倒水,嘉尚估计是渴了,怪不好意思的盘腿坐在垫子上,拿了个杯子就要牛饮,烫的手一抖杯子掉在腿上,热茶全洒在裆上,登时就从原地跳起来,惊叫着跟跳大神似的乱抖衣裳。

  殷胥失笑:“你如今成了南禅宗的大师,怎的还这样不稳重。”

  嘉尚拿手背在灰色的衣袍上蹭了好一会儿,才抬头有点自觉丢人的抿嘴笑了:“所以我要从寺内出来,我几个徒弟都不放心你。要是路上出了点什么事儿,岂不是拉着他们给我垫背。我反正也走过不知道多少路了,命大,从来没出过事儿。”

  崔季明在这一场仗打下来,看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变化或成长,看着故土的陷入战乱,回过头来却发现这个大和尚,一笑还是那时候的羞涩,眼里还是当年不变的澄澈,开口便是不合时宜——他似乎一点没有改变。

  殷胥却似乎心情很好,嘉尚可是知道崔某人曾经还想用他的天眼看看圣人前世是不是跟别人好过,如今看着这俩人并肩坐在一处说着话,顿时觉得……有点微妙的懂了。

  殷胥坐在那里,有些自己没意识到的将肩膀和头往崔季明那边靠,他对嘉尚问道:“你来找我,究竟是为了何事?”

  嘉尚低头行礼:“圣人当年想让我找出一种适合大邺的佛法,为此支持我,而我却不告而别。圣人似乎没有恼怒的意思,或许晚了,但我仍然想说,或许今日,我找出了适合大邺的佛法,或者说是适合众生的佛法。”

  如今的禅宗,其实在南方,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带,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嘉尚也在真觉寺制定出“禅门规式”,除却当年梁武帝制定后实际并不算贯彻的佛门吃素以外,他也设定了很多详细的清规,比如远离闹市和城区,靠近山林与村落建立寺庙;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不立佛殿,立法堂以传灯,立僧堂以保养等等。

  这些政策对于那些金碧辉煌建设在最繁华的坊市中的大寺庙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却在南禅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寺庙中得到了贯彻。

  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人间佛法,简单解释过来就是完全脱离了印度传来的佛教的模子。曾经婆罗门出身的僧侣们自认为地位高贵,以自己动手劳作为耻,寺庙上下也等级森严,从某种角度上,这种佛法在大邺或者说在中原能长期存活,也就是在于曾经门阀政治与世家的横行与当初的印度有类似的背景。

  而如今不单是世家不在,佛法上更是讲求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而成佛不是在于追求佛法,不在乎怎样的虔诚付出,而是佛法在世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实实的生活,在生活中追寻修行,才是佛法。

  崔季明毕竟是个现代人,在现代的佛教就是这种禅宗的延续,她不觉得有什么惊奇,反而是刚来这世界的时候,看到僧侣出门如同公主出嫁,不但花天酒地甚至还玩女人,才觉得吃惊。

  但对于殷胥来说,嘉尚的这说法几乎让他欣喜若狂。

  说是嘉尚自己顿悟出的结果也罢,说是投机取巧为了大邺创造的佛法也罢。这一套佛法很适合现在的大邺。

  说是佛法,更像是佛门的儒家伦理。

  佛法修行是儒家修身,慈悲众生是仁爱天下,众生平等、悉有佛性与如今的科举制度难道不也是有本质的相同么?

  如今通行的佛法,大多认为人与佛之间有明显的鸿沟,只有部分人才可以成佛,这不就是当年世族观念的一个变种么?

  世俗世界在改革在变化,佛法难道就不该随之变化么?

  佛性人人都有,是深埋心中的种子,只要是勤于耕耘都能发芽。

  而智慧也并不分等级,只要修身齐家,只要读书思索,就能够布衣而卿相,站在治天下的位置上。

  农户渔夫可以成佛,贫民劳工可以做官。

  这些想法,是曾经不存在的,如今萌芽在大邺土地上的宽容。

  虽然还只是一个雏形,但禅宗的宽容和平和,对于平等的肯定,却能在宗教的层面上为目前大邺的统治,为未来中原的发展,提供基础的观念。

  殷胥不可能不同意,他不但要同意,更想要大力扶持。这样的宗教,才不会是上位者心头挂着的心病,才堪称为佛门的发言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外来的民族文化不断容纳进来的大邺,禅宗作为佛教一门的转变,也证明了中原的态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嘉尚琢磨出来的这一套心境湛然的佛宗,这一套自我约束的清规,以及这挑的恰到好处的时机,几乎让殷胥怀疑他有多少巧合是心机所指,有多少是有意迎合。

  然而这些其实并不太重要,或许更可能是嘉尚窥破了社会运转的规律,看透了宗教生存的轨迹,所以才为了佛门的长生,想出这样的办法。

  殷胥毕竟是实用主义的帝王,他要的是达到目的。

  他几乎是没有多说别的,决意在长安洛阳郊外修建寺庙,迎接南禅宗进入关中地区,也将协助南禅宗佛寺的普及。然而一切的寺庙必须按照大邺如今的规范进行,佛教内部也必须根据《禅宗规式》的僧众进行管束。

  嘉尚面上这才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殷胥打算让他先去歇一歇,过几日再详细商议建设佛寺等等的事情,嘉尚临离开之前,忽然不合时宜的开口道:“啊,三郎如果还想知道答案,贫僧的天眼倒也可以为了报恩开一次。您要是想知道圣人前世的事情,应该是没问题的。”

  崔季明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自己也曾经小纠结想知道的事儿,连忙摆手:“啊不用不用了!”

  殷胥这会儿已经转脸过来了,拧着眉头:“你想知道什么事儿,我还能不告诉你么?”

  嘉尚可真会接话:“三郎曾经问圣人前世有没有别的人,或者是什么宫女之类的。”

  崔季明恼羞成怒,拍桌:“你脑子怎么就记住我那句闲话了,你不说没人当你死了!”

  殷胥转过脸来,一时间面上那个表情不知道是偷着笑还是佯装怒,看的崔季明浑身发毛。

  这嘉尚前脚才出去,殷胥刚拽住她胳膊,似笑非笑的想问,耐冬却急急忙忙递了封军报进来,殷胥接过来,打眼一看,顿时忘了嬉闹。

  南周平复郑王之乱,两家被灭,满门抄斩。但由于地方军调回建康,各地起义愈演愈烈,如今已有几军逼近了建康,攻下了建康周边几座州城,过程中又在不断吞并,直指建康,誓要自己立国!

  第321章 305.0305.#

  这一批南周之内的叛军不敢触碰大邺的军队,但他们的口号却是把大邺也当作他们的敌人之一。先是抵抗所谓腐朽的南周朝廷,然后回击北邺外敌,复我疆土。

  这话说的有点自蒙双眼的意味。参军的这帮人中年轻的好歹也二十上下,三年前也懂事儿了,那时候还自称大邺百姓呢,这会子就转头把大邺叫做外敌了,后头藏了些什么心思,好像别人都不懂似的。

  因为大邺已经过江,贵阳一代有南下的蜀军和归顺大邺的南蛮小国,韶州衡州一代因为当地的起义军在洞庭湖水战后被大邺招安,也成了大邺的地盘,而广州附近又有大批大邺船只登岸,显然南路也封死了。这些叛军的距地就是处在被四面包围的状况,蜷缩在江南岭南的腹地一带。

  这些地方,山岭交错,河运不宜,就算是现代也不是特别多城市存在的地方。这些叛军越蜷越憋屈,越憋屈越有怒火。

  再加上他们不敢直面应对大邺不对,建康又才是最富饶的地带,他们口号是要先抵抗南周,于是大批在西部的叛军往东部赶。本来就在东部的叛军却已经得天独厚,甚至攻到了建康附近的桐庐越州一代。

  他们的刀锋几乎快抵到南周的眼珠子了。南周境内由于各大官道被侵占,似乎朝廷放弃了军备运输,放弃了统军反击,也不知道朝廷到底给各地将领怎样的回应,不少本地的将领居然也弃城而逃,或者是带兵加入叛军。

  这些叛军几乎都是军户或农民出身,他们本来就相当信佛,还天天宣扬一些默念佛文刀枪不入的迷信来忽悠那些分不到军甲的兵。当然其中也有些相当恶心甚至可笑的迷信手法,比如他们信童男童女身穿白衣,怀抱佛像挂在长杆之上,让他们念佛能逼退敌军,于是每次去打仗总是要有一些人扛着这种长杆,满战场就看见吓得哆哆嗦嗦的男孩女孩被挂在乱晃的杆头上背佛经。

  当然这样大的目标,在刀剑不长眼的战场……战后,这些孩子们从杆子上被弄下来的时候,基本各个都扎成了刺猬,这些叛军之中还认为是佛祖显灵,让童男童女吸走了箭矢,他们才没被扎死……

  殷胥对待愈演愈烈早已双方压不住的叛军,自然也不会坐着看他们胡闹。如今崔季明的主力军已经能拓展到洞庭湖南部的衡州一代,眼前就是不断东迁凑热闹的大大小小叛军从岭南一带而过。殷胥与众人商议,下令让一部分军队直线南下,拦截这些东迁的叛军,恢复从衡州到广州的旧官道。

  这事儿出面的却不是崔季明,毕竟她是腹地最高主帅,不可随意离开圣人,选择带队的主将而是考风和董熙之。考风是夏辰走了之后仅留下来的一支凉州部队,他敢冲敢杀,性情激烈,崔季明考虑再三,还是让这个装疯卖傻,心思颇深的董熙配合他与他同行。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相当行之有效。在肃宗在位时期,修路和造船都是朝廷工部的主业,再加上那时候江南粮米产量渐渐有超过华北的趋势,为了方便运输,南方修了不少连同大州城的官道。有相当一部分官道都是南北走向的,正方便了他们向南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