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章(1 / 2)





  “你查过她?”桓岫轻蹙眉头。

  “查过。”萧秉瑞并不避讳自己命人调查宋拂的举动,“东音宋氏,就一寻常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做的同胡人往来的生意。十多年前宋家走商出了事,男人都死在了塞外,连尸身都没找回来。听说小骗子的娘走得早,家里遭了这么大的难,就剩下小骗子一人。为了养活自己,拜了个师父,学那下九流的仵作行当,就辗转到了关城。”

  桓岫问:“她不是还有兄长?”

  萧秉瑞顿了顿,似乎对于昔日情敌心里头仍有些膈应:“她那兄长,姓吕,她姓宋,是干亲。听说小骗子过去吃过他娘的一口奶,到了关城后,就投奔了他。早几年还住一处,后来为了避嫌,就搬了出去独居。”

  桓岫看他:“按这么说,没什么好怀疑的。”

  萧秉瑞点点头:“听着是没什么好怀疑的。可那小骗子光是这样的身世,就没法配你。”

  桓岫不说话,丢下他就往屋里走。萧秉瑞有些着急,追着喊了几嗓子:“哎,仲龄,你听没听见我说的话?”

  “没听见。”

  “……”

  *****

  檐下的雨淅沥沥的,总是下不尽。

  宋拂从落雁城出来,原是要赶紧回关城,偏生这头驴子性子生的有些慢,回城的路上多费了不少时日,等进了关城,风没了,雨雪却是大了起来。

  她出门时没带雨具,怕身上的氅衣淋多了雨雪,她只好寻了一处无人避雨的屋檐,牵着驴子等着雨雪小些再上路。

  那驴子仰了个脖子,“啊嗯啊嗯”的叫唤。宋拂伸手揪了把它的耳朵,正要把冒着头淋雨的傻驴往身边牵,就听见前头传来惊讶的声音:“阿拂?”

  宋拂循声看去,嫂子撑着伞,站在雨中,手里还提着一只篮子。雨有些大,她一眼看去,就瞧见了被淋湿了半边的肩头。

  “嫂子要做什么去?”宋拂赶紧将人招进屋檐下。

  “你阿兄病了,可书院里的事不能耽误,连扛着上了几日的课。我这是给他送汤药去。”嫂子面上挂着担忧,提了提手里的篮子,“大郎昨天夜里也病了,好在你回来的及时,等雨小些就快回去帮我看着他……”

  宋拂的嫂子名叫弥丽古丽,是回纥人。早些年被人当做女奴卖到关城,后来辗转嫁了人,有了孩子,勉强能说上几句汉话,可心里着急的时候,仍是一口的回纥语。

  宋拂看了看雨势,再看弥丽古丽冻得发青的脸庞,忙劝道:“嫂子,你回家看孩子,我去书院。”

  “可你没带雨具……”

  宋拂摇摇头,将弥丽古丽手里提着的篮子接过:“大郎病了就想娘,我这做姑姑的回去没用。书院我去,顺带瞧瞧,那帮孩子可有趁着阿兄身子不适,在书院里胡闹。”

  “不行,你忙活了这些日子,都没正经休息过几日。”弥丽古丽伸手就要去拿篮子,“你回家睡会儿,夜里嫂子给你做桌好菜……”

  “菜”字才说完,宋拂已经快手快脚地骑上驴,提着那篮子药冲进雨里,“嫂子快些回去,大郎这会儿肯定哭着喊娘呢!”

  关城书院是关城附近唯一的县学。书院里的学生,多是城内家世寻常的汉民。零星有几个胡汉混血的孩子,因懂汉话,便一道上学。

  书院的掌书姓孙,是个精瘦的中年人。孙掌书掌管着书院上上下下所有的事情,手底下有几个主事,另有三名先生,负责给学生上课。宋拂的兄长便是其中之一。

  宋拂进书院时,四面透风的堂内正在讲学。有调皮的孩子趁人不备,偷偷要从边上逃跑,瞧见她似笑非笑的站在堂外,当即“啊”了一声,缩回位置上不敢再跑。

  因那一声叫,不少孩子都注意到她,原本有些犯懒的精神,登时都清醒了,摇头晃脑跟着前头的先生念起书来。

  宋拂好笑地看着这群孩子,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好多年以前,她也曾经想和这些孩子一样,坐在书院里,听先生讲学。可那时候,祖父祖母不许,阿爹白日忙着做事,夜里就偷偷搂着她,教她读书识字。

  那些夜里的小秘密,渐渐成为了回忆。她也早已过了能进书院求学的年纪,每回来书院,看到这一张张或认真或淘气的面容,都难免思绪万千。

  关城书院算不得最好的书院。安西都护府一带最好的书院,在落雁城,每年进京赶考的人里,能榜上有名的,大多都出自那儿。

  把孩子送进关城书院的,大多都只是盼着孩子能多读些书,识些字,免得日后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

  宋拂在堂外站了一会儿,视线在一帮小萝卜头中转了一圈,最后落到了前头那位讲学的先生身上。

  先生身形瘦削,神情温和,正手握一卷,声音缓慢地讲着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