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0节(1 / 2)





  “他儿子是曹副省长?”不待何京生说完,夏近东脱口而出,他喃喃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到最后,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沉,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因为自己的儿子能和这种太子党搭上线而感觉幸运、高兴,但是也有一种发现背后残酷真相的失落。

  那时候,网络、信息还没后世二十一世纪那么发达,一个微博转发就可以让一个消息全国皆知。

  在当时,了解华夏上层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比如何京生这样的仕途中人。

  第98章国士无双

  当时的主流思想是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以夏近东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他发现未必如此,很多人卖命读书、辛勤工作未必有关系的人背后的“大树”一句话管用。

  他知道,曹副省长只是曹家遍布华夏的势力的其中一支而已,这也只是掀开了这华夏权利金字塔顶层关系网的一角而已,但是,管中窥豹犹可见一斑。

  “阶层固化”这个词汇浮现在自己的脑海。

  何京生不像他那么书生意气,他考虑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道:“近东、小洛尤其是小洛要明白这种关系可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的,你现在就要和曹浩暄维护好这种关系,要成为和他好的死死的朋友,这样你才可以帮到我,帮到你父亲。懂吗?”

  夏小洛微微一笑,点头答应。

  可是,感情这玩意不是说来就来的,夏小洛心道。

  何京生意味深长地看着二人道:“某些时候,这些关系的巨大作用是我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的。”

  当时通讯不发达,“大哥大”、bp机这些通讯工具尚未普及,而电话因为高昂的收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因此书信成了普通人主要的通讯方式。

  那时候在中学生中交“笔友”流行,两个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可以通过书信倾诉心情,探讨一些人文的、哲学的、社会的各种问题,可谓“以文会友”。

  在当时,老师和家长对这种现象不禁止、不过多干涉,但是也不鼓励,也不会不管不问。

  当时的中学生一旦收到笔友的来信则会高兴大半天。

  夏小洛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种用书信方式的沟通比较妥当,他写个曹浩暄的第一封信很装逼地探讨了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和尼采的“要找女人吗?请带上你的鞭子”两者思想的来源,并对两者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极尽扯淡之能事。

  数天之后,他就收到了曹浩暄的回信,果然,回信的内容热情洋溢,探讨了一些观点。

  90年代,弗洛伊德、尼采大兴其道,你要是和人聊天打屁不谈谈弗氏和尼采,装逼知识分子们就说你没文化。

  泡妞的文学青年一般见了妞,兜头就是一句:“你是不是经常想把你妈给宰了,然后嫁给你爸?”

  都是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影响。

  夏小洛拿着书信,微微笑了,心道:“果然,自己的看法没错,无论出身于怎样的家庭,少年情怀尽是诗,一样的喜欢伤春悲秋。”

  他第二次回信,就不是再谈文学哲学了,再谈他就要露怯了,于是,他开始谈自己最擅长的经济问题。

  这次,他写了自己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国企改革唯有动了产权才会真正的形成效果,解决国有资产“所有人缺位”的问题,但是产权改革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产权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