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节(2 / 2)


  来到这个世界三天,宁秋大致摸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现状。

  脑海里属于“宁秋”的零碎记忆并不多,时不时会冒出些碎片画面。

  她也察觉到了“宁秋”和宁致远之间冷淡的关系。

  不完整的记忆让宁秋对其中原因一无所知,只隐约记得父女二人的关系从小就很别扭。

  但目前的宁秋无心去探究原因,她还未能从世界的骤变中回过神来。

  意外和亲人生死相别,宁秋心中除了不舍和难过之外,更多的是解脱。

  宁致远对她不闻不问,陶琳只关心打点她的生活日常,对学习上的事从不过问。

  宁秋觉得自己像是一只脱离了囚笼的鸟,轻松自由。

  即将上高二这年,“宁秋”的发型是标准的齐刘海,女生堆里随处可见。

  但这个年代的齐刘海,并不是后来最流行的那种空气刘海,乖巧却厚重。

  夏季天热,宁秋白天光是坐在屋子里,额头也会很快湿透。

  她担心厚重的头发会捂出痘痘来,遍找楼下的理发店师傅帮忙打薄了刘海,只花了两块钱。

  额前的头发薄了一圈,厚重感被轻盈取代,先前那份书呆傻气立刻就不见了。

  风吹在薄汗打湿的额头上,带来丝丝凉意,宁秋觉得整个人都清爽了不少。

  晚间,她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把开学需要用到的东西全都准备齐全。

  这个年代依旧有文理分班,两个宁秋都一样读的是理科。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作者为了给男主许清澜塑造学霸光环,在书中刻意强调了“宁秋”理科比文科薄弱。

  而“宁秋”会选择读理科班,是为了能跟许清澜继续做同班同桌。

  由于“宁秋”的轻微偏科,导致她永远都只能屈居年级第二。

  但事实恰恰相反,宁秋和另一个她不同,理科才是她的强项。

  晚间燥热褪去,宁秋关了灯,躺在床上看窗外的夜空,思绪渐渐飘远。

  宁家住在c市,放在几年后也是国内的一线城市,但宁家的房子却离市中心较远,也就是所谓的城乡结合部。

  这个年代空气污染不算严重,宁秋能清楚地看见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小学的时候,宁秋随父母去乡下探望奶奶时,曾见过闭眼前更美丽的繁星。

  那时她奶声奶气地跟爸爸妈妈说,长大了要当一个天文学家。

  后来去海边玩耍时看见蔚蓝的海面,她又说,以后想去海底做探险员。

  宁妈妈只当是小儿戏言,笑着哄她,“那秋秋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行,科学家都是很聪明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

  “你认真学习画画和钢琴,将来就能做科学家啦。”

  年幼的宁秋并不懂科学家为什么要会画画和钢琴,但这句话她牢牢记在了心底,并深信不疑。

  小时候的宁秋很贪玩,但自小学起,爸妈就已经给她报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特长班。

  姑姑说学舞蹈的女孩子有气质,宁妈妈就送她去学芭蕾。

  舅妈说学钢琴能锻炼左右脑的发达,宁妈妈就送她去学钢琴。

  又听说学画画能培养耐心和观察能力,宁妈妈又给她报了绘画班。

  满满当当的行程压得宁秋很累,但架不住她一哭闹,好脾气的宁妈妈就会生气。

  “爸爸挣钱不容易,妈妈小时候想学都没机会,你该庆幸自己出身在这个好年代。”

  这些话宁秋一句没听进去,但她记住了宁妈妈说,学好画画和钢琴,长大可以做科学家。

  于是她不闹了。

  学芭蕾学累了,宁秋躺在地上模仿潜水员游泳的动作玩,逗得同学哈哈大笑。

  她认真地学习弹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钢琴曲《星空》,在纸上画小人鱼大战外星人。

  每一堂课,宁秋都力求做到最好。

  长大后,她终于知道,跳舞弹琴和做科学家没有直接联系。

  那是个骗局。

  但宁妈妈也不再逼迫她去学所谓的“特长”了越是成长,需要学习的内容就越多,宁妈妈让她把重心放在主科目上。

  上了高中以后,取代特长班的是各科提高班。

  她是父母的骄傲,是“别人家的孩子”。

  长大的宁秋有自己的想法。

  高二分班她选择了理科,爸妈都没说什么,他们觉得读理科比读文科出路广,表示支持。

  有的同学还在迷茫,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人生方向。

  宁秋也仔仔细细地认真调查了一番,然后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写在一张纸上,交给父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