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章(2 / 2)


  “牧民们发现他们所谓的设备只是一些桌椅和简陋的工具,还有工人也只有六个看起来年纪不大的青年男女,并且全都只是在来的第一天露了下面,就躲进屋子里再也不出来。虽然如此,牧民们也都不约而同对此表示了沉默,没有人出来发出疑问,也没有人试图接触那些工人。

  “毕竟和这些并不熟悉的外乡人比起来,还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同胞更加重要,更何况谁也没有发现明显的虐待和强迫,也许只是那些工人太害羞了呢?”

  林眉听到这里,忍不住说:“哪怕是看起来很简单的电子产品,流水线也很复杂,依靠这种手工作坊不可能制作出来,这是一个买卖改造假货或者赃物的窝点吧?”

  肃修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没错,警方在他们的‘厂房’中搜查出来的,都是一些改装翻新电脑手机等等的设备,他们‘制作’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失窃或者报废的电子产品。”

  林眉关心的,还是那些受害人,她问:“所以那些工人也都不是自愿前来的,而是被强迫的?”

  肃修然沉默了片刻,才回答说:“他们都是被各种优惠的招工条件骗来,又限制了人身自由的青少年,最大的一个才十七岁,最小的十三岁。”

  这就超出很多人的容忍范围了,林眉忍不住说:“这是残害未成年人!整整几个月,竟然没有人帮助他们?”

  肃修然点头:“被解救后,那几个孩子对警察说,他们曾经试图向外面递纸条,描述他们的遭遇,希望有人替他们报警,结果却没有人响应。”

  林眉仍是对这件事有些不解,皱着眉问:“那试图用哭声向我们求救的人是谁?”

  肃修然回答:“就是住在森林里那座护林小站里的护林员,他是一个退伍的老兵,当年参与过这里的植树造林防沙,后来就留下来做了护林员。他曾经报警过,当地警方却因为他描述的证据不足,年纪又大了口齿不清,只是派人过来查看了一下,没找到线索就离开了……毕竟在民族风情村中,就常年驻扎着一位民警,而那位民警也表示并无其事。”

  这简直是集体的帮凶……连乌恩这样显然淳朴又善良的村民,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

  林眉过后想一想,却有点后怕,是肃修然调来警力抓住了这伙犯罪分子,他们显然还有亲友仍旧生活在村落中。

  假如那些人责怪肃修然多管闲事,害得他们的亲人被抓获,想要伤害肃修然和她,简直简单得很,旷野中空无一人,夜晚又黢黑一片,恐怕他们连来人是谁都看不清。

  怪不得乌恩会对肃修然说,绝不会让人伤他……最后关头这个蒙古汉子还是选择了维护肃修然而不是村落里的族人。

  应该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肃修然还是目视前方,淡淡说了句:“果然世外桃源只是个幻想。”

  沉默了许久,林眉问他:“那你还会再来吗?”

  肃修然干脆利索地变道超过了又一辆车,侧着的下颌微微绷紧又放松,他轻笑了笑:“不会了。”

  怪不得临走之前,他会额外带走几本书……也就是说除了这几本书之外,那栋安静又温馨的小屋中,那个陪伴了度过最孤寂的岁月,对他来说一定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他全都舍弃了。

  林眉恍惚了一下,忍不住问:“为什么?”

  肃修然又笑了,他的笑容总是温暖无比,语气也总是轻柔和缓,现在也不例外:“纵然太阳之下也并没有完全干净的处所……但人生也总是需要不断的舍弃,才可以前行。”

  还陷在对这件事的思考中,林眉久久没有回答他,又过了很久,林眉才听到他又轻声说了句:“幸好在最后告别之前,我带你来过了。”

  这句话他说的很轻,也显然没有指望她会回答,好像轻烟一般的话语就此消散在空中,而他们前方的归途中,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第25章 【】

  从草原回来后不到一周,肃修然就交了新书的稿子。他这本书继承了他开始出第二本书之后简洁书名的特色,就叫《夕色》。

  好吧林眉已经知道他就是懒得取名字了,剧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法形容。

  即使早就已经看过了详细大纲,林眉拿到全稿后还是废寝忘食地一口气读完了,然后她吃了作者本人亲手做好的晚饭,又看了第二遍。

  这也是肃修然写作的特色了,他喜欢埋下大量起眼或者不起眼的线索和细节,等谜底被解开,一切真相大白,读者往往会再从头看一遍,补漏那些细节。

  而这么多年下来,苏修的读者也早就养成了一本书看两遍三遍,乃至很多遍的习惯,比如现在的林眉。

  《夕色》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发生在封闭又传统的村寨中的故事。

  寨子四周茂密的林木,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连绵紧密的青砖青瓦,都给这个故事增添上了一抹古典风情和特殊魅力。

  这次的主角是一个终身未嫁的手工艺老妇人,她的过往早就湮灭在了滚滚的时间洪流中,没人注意到这个相貌普通,走路总是低着头的老妇人,所以也就没人想要探究她的故事。

  在这个渐渐发展起了旅游业的村寨里,她常年依靠贩卖手编的工艺品给过往的游客过活,她每天早出晚归,沉默得就像一棵树或者一颗顽石。

  她会在游人稀少下来的黄昏,静悄悄地,在村寨口自己的脚下,放上一盏煤油灯。

  昏黄如豆的灯光在路灯的光亮下显得那样微弱,来来回回的游人,甚至村寨上的人,都认为这只是孤老太婆的一个怪癖,没人关心,没人询问。

  直到有一天,有个来到村寨取材的青年摄影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也许只是无聊,也许是起了一些好奇心,摄影家就开口询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寓意?

  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听一个迷信的旧风俗,或者一个简单却枯燥的理由。结果老妇人看了看他,却说假如他肯连续十天来这里,每天买走一个她的货物,她就会告诉他一个完整的故事。

  摄影师被激起了好奇心,他买了第一个商品,然后听着老妇人一天天地,讲出了一个远远超乎他想象的故事。

  那已经是四十年前了,那时候老妇人还是一个水乡少女,她清纯又善良,有着水一般细腻的胸怀和柔情。

  她和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的相逢,是在一天傍晚,忙完了农活,她在村口点了一盏煤油灯,向路过的旅客贩卖手工缝制的东西补贴家用。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来来去去的大都是漂泊的客商,那一天却有带着微笑,说着一口温软好听的异乡话的青年光顾了她的摊位。

  他买走了一个她亲手缝出的布制钱包,又轻柔礼貌地问她,能否给他提供热水和馒头,他会照价付款。

  少女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怀春少女,清俊儒雅的青年让她心中泛起了不可控制的涟漪。她当然答应了这个请求,回到家中取来了他需要的东西。

  青年拿走了水和食物,笑着同她道别,然后走入了村寨外的黑暗中。

  少女本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他了,结果接下来的许多天……大概有几天,或者几十天,总是很多天的时间里,他都出现了,每次都要买走一个少女的货物,带走他需要的水和食物。

  他每一次都不知从何而来,又消失在村寨外的林荫小路上,每一次都衣着干净整洁,笑容温暖。

  少女甚至怀疑过他根本不是人类,或许是什么山精鬼怪,或者神灵。

  有时候他甚至会稍作停留,给她讲一个笑话,或者说几句话,青年谈吐不俗,每次听他说些什么,少女都忍不住心驰神往。

  她知道,她大概是陷入一场恋爱了,一个不需要过去,也需要未来的恋爱,那么含蓄,却又充满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