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章(2 / 2)


  “涤除玄览”之句,即清静国土之义。“无为”之句,即不以私欲乱民之义。“无知”即含光厚德,与万民浑同不异之义。经中的密旨,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倘若少有利欲之私,少有妄动妄为之病,则身不能修,家不能齐,国不能治。金丹是从“不炼之炼”中而炼,道向无为之无处而为。三茅真君云:“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虚清?”如此行之,则身中之国土自然清静。这就是本章指心明道的总旨。

  圣人无为之道,既可以治己身,又可以推及以治人,无论治己与化人,皆是一个“无心”。若是以有心去治世化人,则爱民者反而害民。阳动阴静,一开一阖,治乱兴废,皆从中出入。世人多有患得患失之心,凡事先为自己邀福,即是积善德也不纯净。德有多个层次,其质量也有差异。修真证道就是一个不断修心累德,直趋道德之乡的过程。正如青龙山人宗师所示:“无心是道,空心仙鎏,明心神基,浊心凡俦。春秋易度,道德永留,惜时如金,静里觅求。”修真炼己,积功累德,就应当苦行其当行之事,熟行其当行之事,禁绝其不当为之事,精进励志而求必成。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禁止旧习而不染俗习,达到对境无心,对境忘情,识神无垢无尘,元神活跃,方合乎道性标准。

  太上圣祖是道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他所宏扬的道德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之治国而国富,用之化民而民自朴;用之治身而身存,用于修道而道果可得。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国的擎天柱。忆远古尧舜等先圣,都是内圣外王的大成者,是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然自若,绝无机诈之心。

  时代愈后,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伐手段,这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奕,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正像宋代大儒邵康节所写的两句微言大义的名句:“唐虞揖(yi)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由此两句可知太上的人生标准的玄言妙义了。

  玄中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本章多用譬喻,以申述道在有无动静之间的说明。首先提出担当重任的车毂(gu),它能转动不休的核心关键所在,就是车毂的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归到中心点上,而返还无用之用的大用,发挥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要之妙。

  “三十辐,共一毂”,古代所造大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撑点仅有一个小圆孔。由中心圆孔再向外扩延,有三十根支柱作为辐凑,外周再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负重载物,旋转不停地沿道而行。

  “辐”者,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辐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取法于每月三十天之数。“毂”,音谷,车轮中心的圆空窍,周围与车辐连接,中有虚空圆孔,用以插接车轴,以利车轮的转动。造车者以车轮连接辐条,以辐条而辏其毂。正因为有车毂的虚空之窍,所以才有车轮的转动。车轮的功用,反映了一个“以无驭有”、“以无为用”的道理。

  世人皆知车之用,而不知车用之妙,妙就妙在车毂虚空之中心。车轮虚中之窍虽小,其理却大;无心之心,其心虽无,其道则深。由此而知,车之轮看起来是用其有,实际上是用其无,这就是车毂的无中有有,有中用无的虚中之理,它显示了世间万物显与隐、有与无、虚与实相辅相成的道理。车轮的用虚之理,不仅合于天地太虚,引伸到人身,其理亦同。

  人的肉身躯壳即如车轮,人心就是车轮中那个虚中一孔。心是御车之人,性是车中妙无妙有之用,周行而不殆,往来而不息,这便是元炁在体内运行之妙。现代人出行经常乘车,但未必真解车轮运用虚中之理。车以载物,利人为用,利益天下,造福人类。车是以毂之中空为用。正因为有其虚,才能用其实,虚实结合,才能运化无穷。

  车轮之理还在于用中。虽说三十根车辐共同组成车轮,每一根都很重要,但也都不重要。因为它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功能,才完成了车轮转动的整体效用。但支撑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集中在中心那个小小的圆孔中。这个小孔看起来并不起眼,它的着力点既不偏向任何一根辐柱,也不偏随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居中不动,虚而为用。因此才有车轮的活用不休,永无止境之妙。车毂的窍孔圆而虚,居于中心,通过辐条的支撑作用,车轮才能平稳运行。倘若稍有偏差,失去平衡;或车毂磨损,或车轴不圆,或车辐松紧失调,都会影响车轮的正常运转。

  透过车毂这种物理的自然法则,引申到人身这辆旅行之车,便可了解修真成就的要点,在于“载魂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其要在于心中无物,运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便须知此车毂的核心点,虚怀若谷,合众辅才能完成大业的全功。

  人身这乘车更为繁杂。七情六欲的腐蚀,常使车毂充满着阴滓(zi)之物,耗磨受损,偏执不圆,车轮运转颠扑不稳。在人生道路上运行的短短数十年,更应当明白车毂之理,经常虚其心,用其中,时时保养修理,才能使生命之车,平和安稳地行进在光明大道上,不枉来人世间一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音shnzhi。埏,和泥也。埴,即细黏土。“埏埴以为器”,就是用水将细土和成泥,而加工制作成陶冶器皿,如盆缸罐等类盛物用的器具。“埏”又可作为“挻”,即用手将泥捏成或抟成泥丕器物。《说文通训定声》曰:“凡柔和之物,引之可使长,抟(tun)之可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 。”凡是器皿之类的用具物器,皆有壁有底,周边为实,中间空虚,惟有此中的虚空,才可以盛物装东西,此乃器之用空也。细观世间的器物形状,都是外实而内虚,外有而内无。其制作工艺,虽都出自匠人之手,但其理之妙实,却无不合乎于道理;其妙皆在于“以空为用,以无为中”。这便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三句经文的旨义。

  懂得了造物的这种能空能无,才能具有装载物品的容物价值。无论是后天修养性命之道的“专气致柔如婴儿”,还是出而用世的“天门开阖常无雌”,都必须虚怀若谷,执两用中,才能与天地的精神往来,得大道大机之大用。由此可知,陶冶造器之道,就是乾坤造物之道。乾坤就是太极大炉,炉中阴阳的顺生逆返,五行的生克运化,都是天地的埏埴造器之法。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便是大自然的冶炼造物功能。

  大自然造物,以无为心,以空为用。空间太虚看似无体又无物,但却能造化天下万物的千奇百态,犹如鬼斧神工,妙化无穷。这便是器物虚空造化之妙处。天地有象,即如大器之形;四时万物,即如大器之用。人若能体悟陶冶之功,而用于身心,施陶冶之能,而塑造性命,何患大道不成、道器不就?若能使性命在天地这个大鼎里冶炼成为道器,这个形身便是天下之神器。假若道器不就,便是天下之败器。故君子谓之神器,小人谓之败器,正是取喻于此。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牖”,音you,指窗户。“户”,单扇之门。“凿”者,开也。“无”,即虚空也。古以单开门曰“户”,双开门称作“门”。房屋开凿门户的本意,在于利人出入往来之用。建房开设窗户,在于通风透气,以连接天地内外,采集日月之明。有门有窗才能谓之房室,室中门户虚空,人才得以出入。窗户虚空,空气才能得以流通。房屋中空虚,人才能得以居住,起居坐卧,抵御寒暑,遮挡风雨,房屋才能发挥其用。

  古代先祖有巢氏以木造室,取代了巢穴之居。后世又以砖瓦土屋,替代了以木造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进步,古之木房土屋,已化为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金石之屋虽刚硬,却不如土木之屋富有生气。竹篱化为铁栏,虽可以挡住外力,但却自困中央。因为深居高楼铁屋,减少了接近自然阳光的机会,故今之洋屋,不如昔之土石之屋。

  人类的居住条件日益优越,人们只知追求居室宽大排场,住宅富丽豪华,享受人间天堂。其不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人身都有自己的生物气场,假若屋大身弱,或房多人少,自身的阳性场性能量不足,必然占不住房屋空间,导致阴阳失衡,反而招致被房舍所反夺,甚至被外在阴性之物所借用,招引不必要的麻烦。故俗有“宁要家宽,不要屋宽”之说,讲得不无道理。

  世人只知房屋有墙有顶可以安身,可以用来遮风挡雨,却不悟房室虚中之理,不知虚空之道。试想:假若没有房屋之虚空,焉能容身置物乎?若无房屋门户之虚空,岂能出入乎?若无窗户之虚空,岂能摄取日月之光,呼吸新鲜空气乎?故太上喻以极为常见的门窗虚空之理,其意在于教诫世人懂得:凡天下造物之理,皆是虚实相依,有无相成,而重在虚空之妙用。修心炼命的功夫,必须要张开灵明,静居其中,视听不隔,清静无为。若是施之用世,便是“明白四达”,为而无为的应世之道。

  太极之两仪,就是天地之门户,妙合万物于天地这个大房舍之中,并行并育。太极阴阳鱼的双眼,便是天下万物出入的门窗。人身与天体万物一样,也有门有窗。人的口鼻,就是人身的门户;人的耳目,即是人身之窗牖。性命的主人公,即是虚中本性妙体;肉身躯壳,就是真主人居住的房屋。此屋坚固耐用,则性命合一,真主人常存。倘若屋漏瓦破,年久失修,不能遮风挡雨,抵御风寒,则主人必弃屋而去。性命分离,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人们应该想想,当父母未生前你在那里?今后将向那里去?如何正确对待今生这几间暂住数十年的“凡屋”,是否想到过在另一个空间,还有一座水火风不浸,历劫不坏的“金屋”?赶快修成金刚不坏身,住进这四季如春的天堂吧!

  世人皆有“藏在安乐窝里安全”之心,故平时往往“认屋为主”,而忘记了真我自己。当觉悟归道后,才会显出“生命实相”,才肯远离一切假相。正如佛所说:“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人若遇到火灾,第一意识就是逃命,只有此刻才会觉悟到“世事无常,生死事大”。由此可启示修道人不要依赖外力,必须自求长生之路,否则一旦环境变化,在何处安身立命呢?人间最高贵豪华的房屋也是假幻,不必抱着不放。天覆地载才是大屋,上能广施甘露风雨,下能生长百物五谷,不怕烈火与洪水,这才是真正的金屋啊!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有”,是指文中所列举的车、器、室,都是常见的实有之物。“利”,即利用这些有形的器物为人服务。乘车可以代步,器中可以盛物,室中可以借为安身。“无”即虚空,“无之以为用”,是说车、器、室这三者,皆是中间空虚无有。“用”,就是利用物的虚无中空之妙。

  细想这三者,世间万物,形状各有不同,其有无也各有差异,但其“虚无”却都是相同的。假若只有其利而无其用,则虚中之理不可见;有其用而无其利,则妙用之用则不彰。必须是有无皆具,利用两得。车、器、室等一切器物,都是有无相依,利用相承,利益天下万世而无穷。

  太上圣祖以此三者喻道,总结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基本规律,实乃天下普遍之理。详观车、器、室,皆是用无,都是运用虚空。“无”者虚也,虚能容物,虚能生物。天地万物,俱是从大道的虚无中所生,所以虚无是大道的本源,天地万物之根本。人有身躯形骸之实,便有此心灵之虚。心之本体,虚静光明,原无一物,本与太虚同其体用。只因在历劫轮转中蒙尘太多,以致使妄缘尘物,填塞了虚灵之窍,遮障了明妙之光。所以灵明之体不现,体用亦不能充分发挥。这好比车、器、室这三者的空间,被乱七八糟的杂物塞得满满的,珍贵的东西装不进去。人之灵台充斥弥漫着乌烟瘴气,阳光正气不能通透入内,岂能用之乎?其疵若不能涤除,岂能明白四达而行无为之道?

  这两句经文告诉人们: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要明白道就在有无之间的窍妙中,因此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明白此理,才能真正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则。唐朝道家的才子谭峭在其名著《化书》中说:“搏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土在天地开辟后也。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土在天地混沌时也。神矣哉!”这种以土块的有无虚实,来阐发大道有无的变化运用之理,实在是精辟透彻,无以复加了。

  【本章说解】

  本章主论虚空的妙义。天地之道,虚在其中,故有阴阳变化之妙;圣人之德,虚在其心,故有运用虚无之妙。天地若不虚中,则四时不能运行,万物不能生长,玄妙不能变化。车轴有中空,才有车轮之转动。器皿有中空,才有盛物之用。门窗有中虚,空气阳光才能得以出入。房室有中空,人才可以居住。这些道理告诉我们:物之“有”所给与人们的利益,完全是靠“无”的功用。有无相生而为用。

  本章虽并举“有”与“无”而同言,但其要却在于以“有”来显示“无”之可贵。户以出入,窗以通明,器以贮物,室以居人,车以载重致远,皆是兴利于天下,而利皆在于有。车轮以毂轴为用,器以容物为用,室以出入通明为用,皆是用其空虚无碍之处。人的腹实而心虚,亦是如此。世人皆知物之“有”为利为贵,而不知生有的“无”更为可贵。

  故太上在此借人们所熟悉的几件器物之理,是让世人知道:“虚”与“中”才是宇宙造物之本,“实”与“利”只是大道之用。圣人若不虚其心,即不能明天理之微,不能立人心之正,不能范俗垂世,不能为法于天下。由是可知,虚心又是道德之本。

  本章以造车、制器、凿室为例,正是太上借物喻道,教示世人达本穷源,透过世间之有,而明虚无之贵。明白“有者为利,无者为用”之理。道本于无,器本于有;有者为利,无者为用。人能知此“利”中之“用”,悟此“无”中之“有”,则可近道矣。

  此章经旨,乃是太上教人就物明本,“无”者以“有”为利之体,“有”者以“无”为器之用。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有以施其利。至于身则不知吾之所以为用者何耶?是故圣人入而未尝有物,所以能观其妙;出而未尝无物,所以能观其徼,故曰“利用以安身”,而入神以致用也。知两者之合一而不可离,则至矣。人的四大假幻之身,以无形之性作主人,以有形之肉体为车器室,其理亦明也。

  大道生于鸿蒙之始,混于虚无之中,视不见,听不闻,修者从何处下手?圣人知道之体无形,道之用有象,于是以有体无,以实形虚,盗天地之气于混沌之乡,敛其神于杳冥(yoming)之地,终成真一之大道。所谓实而有,就是真阴真阳同类之物质形体。所谓虚而无,就是先天大道根源,龙虎二八初弦之气。故曰阴阳合而先天之炁见,阴阳分而后天之器成。非器无以见道,非道不能载器。

  太上在本章中以象为车、为器、为室;以无象为载、为藏、为居。属于有象者,都是道之利。凡居于无象者,都是道之用。故曰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有有无无,互为其根。道之体本虚无,非阴阳不能见。阴阳之气,非道不能生。阴阳有形状方所,所以不能成为长生之丹。惟有修于阴阳,凝炼阴阳,使阴阳升质,才能由阴阳而返太极,混合于一炁,则大道可得。世之修道者,不知此理,多在服气上下功夫,不知凝炼无形之丹,结果却南辕北辙,差之千里也!

  为腹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从狭义而言,即青、赤、黄、白、黑。就广义而言,泛指一切有形有象的有色世界。太极运阴阳,阴阳互交所产生的五行五气,流着于物体,便表现出五种颜色。五方显五色,东方青色,南方红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人以眼晴识别物之形象和颜色,眼能视谓之目。人认识外部显态世界的事事物物,首先是以眼去观察,然后在意识中判断分辨,故目为六根中的第一根。

  人能分别五色,主要是眼识的功能。若后天识心被尘所蒙,随物而转,便只能见器物的色相,难以洞见物的真体本质。如是,物之来,目便随物而去,心亦随物而游,心中之真见已闭,目中之所见必乱。五色当前,虽有所见,亦如无见,与盲人又何异。

  “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切有形有象的世界,称为色界。光明是色的基础,“光”有黄、赤两种颜色。“明”有青、黄、赤、白四色。相状明显、肉眼可见的色称为“显色”,共有十二种,即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其中青、红、赤、白是四种本色,其余诸色都是这四种色的浓淡多寡所形成的差别。这四色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有色世界,能使人眼花缭乱,诱人入于迷境,耗神损精。人的眼睛终日圆睁着,这好比一个手电筒,假若一直打开,电池很快消耗殆尽。所以人应当敛目俭视,多闭目养神,以节约能源。若贪视五色美景,体内的真精真炁,就会随着眼晴泄出体外。若是贪淫好色者,则会伤精失明。这便是“五色令人目盲”之义。

  前人说:“眼含盷(tin),返光照,默默观,自生妙。”这就是要人多闭目养神,返观内照,以自己体内的日月之光,照耀自身丹田炁穴,进入“如蚌含珠”那种昏昏默默的状态。如果整天眼总是向外看物,就把神光泄露了,非常可惜。所以要求修真者要闭目垂帘,返光内视。

  人的双眼就是人身小宇宙的日月,是照内还是照外,照己还是照物,结果大不相同。如能经常适当内照,就能促使体内生理组织顺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光周期反应变化,增强光照强度,提高光质层次,促进内环境玄源系统的变化。尤其是在初修阶段,尚未进入“人法天”层次,更应当十分重视两个眼睛的功用。

  人体这个小太阳系所发出之光,源于肝脏。肝开窍于目,肝又为肾之子,消耗双眼之光,实际上损耗的是肾炁与肝炁,说到底都是体内的光炁能源。所以说修真人要“眼不外视,耳不外听,心不外想,三心归一”,其目的都是为了节约光源,以养道归本。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真者若目中有相,心中有物,虽有功德,心中不空。仅至于太极色界果位,不能超升无色界道果。因此应速速改过,舍其执相,否则一生白忙苦修。凡染尘逐境之患,首在于目。故先辈们教导的“四礼”,以“非礼勿视”为先。而铲除六根,以眼色为最。修道之人应当静心寡欲,以实腹而养己,以闭目而养神,回光而内照。对世间一切美好色象,勿贪勿恋,犹如视而不见。对一切有相,视若无相,不起贪爱之心,不生眷恋之意,不被五色所诱。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收其目,则返光内照;存其神,则慧照十方。如此,则目不会盲也。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

  凡夫不明真理,不能降伏妄心。凡人的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离缘影,知见愈多,而尘劳愈甚。终日为知见所迷,不堕(duo)于所知障,便堕于能知障。不迷于所见相,即迷于能见相。妄境熏妄心,妄心取妄境,总是心外取法,给自己本性上加添障碍。凡世间一切有色有相之物,都是现灭不常,如同梦境,如同幻缘,如同浮泡,如同虚影,如同朝露即干,如同电光忽过。故凡属眼识所见的一切美色,不可过贪。一切变化万端的外部事物,不可着心。否则将致目盲心迷之患。人生有几何?似此贪心物色,纵性怡情,以为美观,气阻神销,胸怀缭乱,未有不反使目盲者也。

  人最难逾越的就是美色关。花花世界,五颜六色,围困着人们,要闯出一条生路,也不容易!多少英雄好汉,虽有凌云志,却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最后栽倒在美色中。奉劝世人不要被一时的花容所迷,再美的花姿,终有失色之时。一旦花落随风去,一切皆空。真正的桃花美境在自己的性天里,人间美色都是暂短伪装的布景,待到三寸气断时,美色变成僵尸,黄土一丘,美色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