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三四章 建文通宝(2 / 2)

胡烨今天也到了奉天殿,现在朱允炆当了皇帝,朱元璋的禁足令已经取消了,胡烨作为东宫宾客,理所应当的位列奉天殿的前列。

这还是胡烨第一次站在朝堂上,虽然朱元璋的时候也当过官,但是都只是单独见朱元璋,并没有看见过这么多人。

文武百官也是好奇的看着胡烨,一个小娃娃也敢站在他们前面?老子的官位是一刀一剑砍出来的,你一个小娃娃吃的饭还没老子吃的盐多,就敢排在我们前面?

胡烨不理会那些异样的眼光,如果可能,他也不愿意站在这里,但这是朱允炆的意思,是当今皇帝的意思,他能不从么?

朱允炆还是第一次坐在龙椅上,双手放在上面,顿时就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再看了看下面的臣子,气质上就已经有了变化。

既然登了基,就要立刻提拔一波自己的人,齐泰已经是兵部尚书了,没得升了,如果封了将军,恐怕朝中的武官非得要把奉天殿拆了不可,所以朱允炆只是给齐泰封了一个淮安伯的爵位。

黄子澄则从太常寺卿升任翰林学士,跟齐泰同参国政。

至于朱允炆从汉王哪里挖来的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人人都知道方孝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全天下读书人都仰望的存在,除了衍圣公,天下之人无出其右。

不过毕竟是有一个人在文坛的影响力要过他,这是朱允炆不允许的,于是下一条命令就出现了。

衍圣公孔讷年事已高,着令回曲阜老家养老,由孔讷的长子孔公鉴接任衍圣公。

孔公鉴的影响力,显然没有他老爹的高,孔讷一卸任衍圣公,也就成了一个一身闲的老头子,影响力还在,但是已经不是往日可比的了。

如此一来,方孝孺在文坛的影响力,就跟往日的张宇初一样,一语出而万人应。

胡烨不动声色,明白这就是美琪所担心的,不过好在孔讷在除夕前后,就已经离开了南京,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他比胡烨知道得清楚。

对于胡烨没有什么特别的封赏,只是将他的东宫宾客给卸任了,因为东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除了让胡烨继续担任应天府通判之外,还给胡烨封了一个官,也是一个正六品的,而且是跟方孝孺一样的翰林侍讲。

对于这个翰林侍讲,胡烨很想辞掉,但是看朱允炆的样子,辞肯定是辞不掉的,这货就是想要用方孝孺这种老学究来看住自己,看样子这货比他爷爷要直白。

还有很多其余的调动,自然也有很多老臣主动告老还乡,其实他们都不老,因为老资历的基本上都已经被朱元璋给清理的差不多了,所以朱允炆要面对的老资历没有几个,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朝堂的更替,这就是朱元璋的功劳,这让胡烨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远见。

对于胡烨这么个小娃娃当上翰林侍讲,许多人表示了自己的不满,特别是那些老文官,倒不是他们认为胡烨的年纪没资格当六品官,只因为胡烨竟然能够跟方孝孺这样的人物一起,这过了他们忍受的底限。

朱允炆只说了一句这是先皇的意思,就没有人敢再表意见,朱元璋现在尸骨未寒,谁还敢触他的霉头?

方孝孺看了一眼胡烨,这还是他和胡烨的第一次见面,显然对于胡烨也很好奇,一个十四岁的小娃娃,是怎么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不仅出任过东宫宾客,还跟随朱允炆南征倭寇。

胡烨也不甘示弱,跟方孝孺对视了一眼,这个被道衍和尚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老东西,恐怕还不知道几年之后,他就要成为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自己能够跟这种绝无仅有的人物共事,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方孝孺嘴角扬了扬,便不再跟胡烨对视,以后有的是时间探究胡烨。

之后便是其余大事的讨论了,比如说商税的税率要不要变啊,毕竟那还是几十年前朱元璋制定的税率,现在商人已经展的很快了,那个税率已经不适用了。

但是朱元璋身前曾有言,凡议商税者,杀无赦。

虽然朱元璋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影响力还在,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所以商税也就被搁置一边,想必何兵那种奸商听到这个消息,睡觉都要笑醒了。

接下来就是改元,行新的铜钱。

历史还是没有变,朱允炆的年号果然还是建文,新的铜钱自然是叫做建文通宝。

一旦新的铜钱布,那么朱元璋行的洪武通宝,就会成为废铜,再也没有流通的价值。

本来现在明朝的经济就不是很达,还要劳民伤财做这件事,胡烨自然是表了自己的意见,不过显然不会被朱允炆采纳,这是朱元璋制定的国策,谁都不能改变。

于是胡烨能够预见,当那些只有洪武通宝的百姓家,拿出洪武通宝买东西,才现已经成了废铜的时候,又有多少百姓选择跳河自尽。(!